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新版的指南涵盖了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相关检查、矫正和控制等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新技术和新措施,将进一步提高近视防控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
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
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或各屈光成分的屈光指数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屈光性近视又可分为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和调节性近视三种。
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屈光力基本在正常范围。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
按照睫状肌麻痹后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将近视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三类(等效球镜度=球镜度 + 1/2柱镜度):
近视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如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少、不良读写习惯、采光照明不足等,以及遗传因素导致的。有研究表明:父母近视的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
近视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视觉症状、屈光度和屈光成分等,还要考虑到双眼视功能、近视性质、近视进展速度以及近视并发症等,具体如下:
a.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力好,初期常有远距离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c.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飞蚊症、漂浮物感、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
从新生儿期开始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24月龄开始进行屈光筛查,早期发现儿童常见眼病、视力不良及远视储备不足。
从幼儿园时期,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根据年龄评估远视储备情况,建立儿童视力和眼屈光发育档案,早期发现视力不良、有近视倾向和已近视的儿童。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应加强定期随访,进行重点防控。
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对于近视儿童,应至少每半九游官网app年进行一次复查。目前比较公九游官网app认的是,过矫会导致调节过度,加重近视发展,应当避免。
单焦镜为临床常见框架眼镜的类型,近年来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眼镜也成为临床可供选择的近视矫正措施,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眼镜对于近视进展较快的儿童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可用于近视的矫正,部分儿童可用于恢复双眼视和促进视觉发育。多焦软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无自理能力的儿童若有需求必须在医师指导和家长细心护理下使用。
RGP镜适用于有需求而又无禁忌证的任何年龄配戴者;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者,尤其是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等所致的不规则散光可优先考虑选择。
临床试验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的进展。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方法。
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经过循证医学验证能够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与各种特殊设计的眼镜及接触镜联合应用能增强近视控制的效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遵医嘱定期随访。
近视的手术矫正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目前在临床上主要方法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近视矫正手术需要严格按照各类手术的禁忌证和适应证进行检查和实施,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屈光度稳定的近视人群。
应当注意,手术只是矫正了屈光度,并未从根本上治愈近视,术后仍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等。此外,近视术后仍有一部分人的度数还在增加,因此术后仍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
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性近视患者眼轴不断增长、后巩膜葡萄肿不断进展,患者常出现相应的眼底病变,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出现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变性等视网膜疾病,从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病理性近视除了显著增加眼底病变的风险,也会增加青光眼、白内障和斜视等眼病的风险。
近视伴周边视网膜裂孔、变性或玻璃体牵引,可予以预防性视网膜激光治疗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
本公众平台注重分享,转载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音等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并表示歉意,谢谢!
目录吕帆教授:双眼视功能异常的诊断及相关矫治-《中国眼视光临床诊疗手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视觉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如何科学用眼、健康用眼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的最大需求。眼视光学的目标就是保护眼睛的健康,改
善眼睛的清晰程度,促进舒适的视觉感受。为指导眼视光从业人员科学开展眼视光诊疗工作,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帆携国内眼视光领域专家撰写了《中国眼视光临床诊疗手册》。
本手册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眼视光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技能,体现诊断逻辑和思维,突出临床规范、标准。手册中临床检查流程清晰、严谨、逻辑性强,符合临床诊疗习惯。彩色示意图和实景图相结合,形象、生动、易理解。可以指导相关从业人员完成从接诊、检查、诊断到处理的每一步工作。
瞿佳教授介绍,本书由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组织、发起,聚集了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委会眼视光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眼科分委会眼视光学组中近视方面的专家参与编写。
希望能以此书的出版为契机,推进近视诊疗工作流程的规范和医疗行为的规范,赋予其更加专业化的特质,让更多年轻医师和验配师从业初期就有执业上的临床技术、方法可以参考和遵循。
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专家们凭借着多年积淀的临床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在经过多次研讨、撰写互审、反复打磨后,形成了目前清晰的临床诊疗构架和鲜明的诊治特征:
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贯穿本手册的主要章节和基本内容,为近视基本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有序的科学逻辑;
努力凸显近视发生和发展的眼球光学和眼生物学的系统理论和关键知识点,为临床方法和研判思维提供科学支撑;
将近视防控的相关工作进行逐层分解,厘清工作内容和范畴,从而有效融入到国家推进的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